昨日举行的职业院校校长论坛(2024)展开了精彩的圆桌对话环节。在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小娃的主持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罗毅、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执行校长李国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青、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赵红、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华金授6位嘉宾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的担当与使命”展开探讨。
各位嘉宾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求学校优化专业设置,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同时期待加强政策的全方位支持。
职业院校应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学校需要一份敢为人先的担当,也需要把它当作使命,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已开启全面谋篇布局,那么,职业院校需要一份怎样的担当和使命?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为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老师需要更密切了解社会经济变化,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政府要命题,产业要出题,学校要答题,市场来阅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罗毅认为,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提出的新要求,职业院校要响应要求、积极作为。“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学校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能力。”他说。学校在三年前的访企拓岗过程中就敏锐地觉察到行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出“人工智能+”专业改造的改革,调整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及教师结构以适应课程培养的变化。
“想要实现技术应用真正落地需要一定的基础与根基。”罗毅坦言,职业教育真正做到科教融汇确实存在诸多不易,其中缺乏科研平台及足够的科研力量是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学校在不断尝试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建设博士工作站、引进高学历人才等多种方式推进应用技术落地。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青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关口,职教同行要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如何培育“新人才”。前不久,该校获批了省社科联的政策咨询基地、“科教融汇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正在通过绘好“四张图”,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绘好成果转化“鱼骨图”,打通成果转移转化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创新全链条,解决成果转化“有得转”“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的问题。二是绘好科教融汇“路线图”,通过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试车间—成果转化中心—科普基地—政策咨询基地等六类平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递进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绘好赋智新质生产力形成“施工图”,实施“省级平台建设倍增、技术经理人培养托举、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立柱”三大计划,集聚教授+博士团队,培育更多的新工艺、新标准、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四是绘好托举“科教融汇”自立自强“装修图”,聚力“四个一”力争形成赋智新质生产力的广东名片。
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赵红看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学校要围绕产教融合这条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合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
她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要创新。在新的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要构建以“AI+X”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把人工智能和各个专业领域做深度融合,协同企业一起培养出既深爱技术技能,同时又具有解决综合问题能力、有数字化思维,还有AI素养、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要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新质生产力瞄准的就是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所以学校要优化动态专业调整结构,紧跟新产业精准化培养人才。
三是要用科技创新这一新赛道,利用好协同链主企业协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利用这些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和企业一起协同研发实用的工艺和技术,通过应用型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由此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高职院校是紧密相关的。”bwin必赢唯一官方网站执行校长李国年说,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与“教育必须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服务”的教育方针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高校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作为,既需要高水平大学培养的战略型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也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
谈及学校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李国年介绍,近几年学校提升人才培养定位,与头部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借助新校区建设契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新设轨道交通学院、数字商贸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三个二级学院,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谋划筹办新能源、新材料、新医科专业。此外,学校还将数字化转型、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型人才汇聚平台打造等作为发力的重要抓手。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华金授认为,职业院校应该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这是职业院校的定位决定的。华金授表示,作为中职学校来说,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瞄准新产业,作出专业调整。对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开设一些对接新产业的新专业。二是,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中职学校的定位,这意味着中职学校不仅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还要为高等院校提供生源。根据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复合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继续培养,老师如果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不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四是加大投入,争取政府的支持,推进学校设备的更新换代。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广东各校收获了较成熟的经验与做法。
“只要我们把学校优势发挥出来,还是可以为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吴教育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服务,在2018年成立了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这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通过五年的运作,争取到了政府经费1亿多元,孵化了30多家高新企业。这些企业都在佛山高明落地,发展还不错。吴教育介绍,最近学校还开展了澳大利亚龙虾养殖项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认可,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案例。
“我们锚定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以国家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牵引,探索出了一条产教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共建共享之路。”李青介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每个专业至少与1个区域龙头(链主)企业合作、有3个产教融合(专精特新)型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有5个校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培育1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骨干老师至少参加1个专业行业协会或服务1个企业。同时,学校重点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已培育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1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牵头成立了1个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截至目前,学校还立项了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产业导师团队2个,数量位居全省高职前列。
赵红分享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双高专业群——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牵引下,学校推动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的升级以及赋能人才培养的做法。“一、由工程中心承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由师生共同完成,师生共同完成的项目可以推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二、通过五个中心和中小微企业联合开展攻关项目,这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的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能力弱的问题。三、锚定科技攻关方向,对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先进技术,通过校企研发团队填补了一项三维建模的技术标准空白。”赵红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案例参考。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立地式科技服务,致力于为当地服务,让当地离不开。”李国年表示,学校携手从化当地政府、联合企业,举办7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4个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4个区级研究中心,合力开发300多项专利,并有部分专利陆续实现转化。
“我们强调与企业的联合,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李国年说,学校斥巨资建立了开放型数字化建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助力传统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华金授则表示,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先后与茶企和麻竹笋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共建了英德红茶电商产业园,与酒店共建中餐烹饪产业学院。同时,学校与广东企业执行学徒制订单班培养。由此,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师资互派、场地共用、资源共享、人才共培。“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的老师、企业的场地、企业的实训车间、生产车间的场景经常出现,教学针对性明显加强。”这让学校明晰了每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也促进了当地企业发展,近年来英德两个产业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状态,产值从几十亿元到近百亿元,这里面也有英德职业教育作出的贡献。
转变办学思维,适应现代产业新变化
毫无疑问,科教融汇是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内容,也为证明“职业院校没必要做研究”伪命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事实上,各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在罗毅看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是相辅相成的,应一起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他进一步介绍,学校与广东交通集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东西部综合交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搭建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教育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罗毅特别提到,学校当前布局已经覆盖陆海轨,正在打造低空经济产教融合科技平台,将相关技术与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交通应用结合起来,力求抓好低空经济发展机遇。他坦言,高职教育想要适应产业发展,确实面临很多挑战。众所周知,汽车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面对新能源汽车电子这一未来发展方向,学校紧贴产业趋势发展,但专业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室的改造、智能化赋能等,都存在很大的挑战。
当前,广东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为加快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产业基础。但这既是职业教育的新机遇,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说:“最重要的是学校能不能从原来的办学惯性思维中跳出来,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这是职业院校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
“你敢不敢调整专业来适应现代产业的变化?那么多实验室,老师怎么来转型?怎么样让学校的课程更有利于产业人才培养?”吴教育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表示,这些挑战学校做好了,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促进职普融通,用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展望未来,为培养更多技能拔尖人才,更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各校代表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吴教育期望,有关政策要进一步落地,比如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能够在土地、财政、税收方面获得支持。
“政府要畅通政策体系,产业要提出需求,学校要迅速响应,最后还要看成效,究竟是不是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罗毅说,必须从人才在就业市场的受欢迎度来检验办学质量。
李青认为,培养造就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符合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质人才”,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新方向,在把握科教融汇全链条实施、提升教师科教融汇方法培训、建立完善科教融汇成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加强科技链、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赵红认为,职业教育要想获得社会认可,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当中实现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关注三方面:一是要坚持创新性政策引导;二是要建立实用型制度体系;三是要搭建社会认可的系统。其中,创新性政策引导涵盖了两方面:职业院校的政策和企业的政策。学校政策包括尽快搭建起专科和本科职业教育,尽快把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起来,尽快把国家标准体系搭建起来,让职业教育有标准可依。
对于企业端,赵红希望能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来。同时,由政府出面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体系的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
对于职业教育如何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李国年建议,无论是从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学历结构的要求看,还是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需要看,接下来都应继续大力加快职业本科建设,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院校设置和专业设置中的调节作用。
华金授则建议:一是现在都提倡推动职普融通,但是在具体实施细则上,学分如何互换和认证?如何打通职普之间的“鸿沟”?这方面的制度细则还没有出台,希望相关部门迅速完善。二是希望借助主流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提升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